頻遭質疑的共享充電寶,如何活了下來?
兩年多前,共享充電寶走到風口,資本瘋狂下注。
在這波浪潮中,聚美優品創始人陳歐也躋身其中——投資“街電”3億人民幣。當時,萬達公子王思聰覺得可笑,隨即發朋友圈戲稱:“共享充電寶要是能成我吃翔,立帖為證”。
如今,出乎王思聰意料的是,故事發生了反轉。
聚美優品2018年財報顯示,街電共享充電寶業務包含在“服務與其他收入”下,該項收入由2017年的1.8億元增至約9.3億元,在總收入的占比由2017年的3.1%激增至21.7%。“這主要歸功于街電的共享充電寶業務。”
其他幾家頭部企業也公開表示實現了盈利。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監測平臺Trustdata發布的報告顯示,2019年,共享充電寶市場全年的用戶規模已達1.5億人次。
當年頻遭質疑的共享充電寶,為何活了下來?
1. 怎么賺錢??
很多人不知道,共享充電寶比共享單車問世更早。作為最早的共享充電寶公司,來電成立于2013年12月。13個月后,摩拜單車才出現。
但起得早并沒有什么用。共享單車火爆了,而共享充電寶卻足足等了四年才等到風口。2017年春,共享充電寶市場共獲得超過40家企業機構的16筆融資。
共享充電寶本質上是分時租賃的租賃經濟。它有兩條盈利渠道:充電寶租借、廣告費。
多位業內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,廣告收入在總盈利中的占比不到一成。租售費用才是營收的大頭。
按每天借出四個充電寶、租金2元/小時、充電寶從滿電用至無電需2小時來計算,這臺共享充電裝置能在100天左右回本,接下來的租金即凈賺。
而正常充電寶能充放電500-700次,至少能用一年,使用頻次不高的話能用兩三年。因此,共享充電寶的回報率一直為業內人士津津樂道。
除了租金,租售費用中還有一部分來自被扣除的用戶押金。
2 .選址的學問
不同于共享單車的B2C模式,共享充電寶B2B2C的模式,注定了它在到達用戶前,避不開中間商家。
商家扮演著場地提供者的角色。在線下占領的商戶足夠多,共享充電寶的獲客能力才越強。在選擇線下合作商家的過程中,共享充電寶走過不少彎路。
“比如說,小區周圍的鞋店、小超市,辦公樓附近的美容美發店、美甲店,都鋪進去。”這些場景比較封閉,充電寶使用量遠比餐飲、KTV、酒店小得多,因此收益不佳。
舉了個例子,火鍋店比快餐店的轉化率高;酒吧、KTV、洗浴中心等夜生活場所,轉化率比餐廳高;醫院的轉化率高是因為醫院的排隊時間長,用戶玩手機時間更長,也更需要充電。
在這些場景中,轉化率最高的場景是酒吧,其次是高鐵站、游樂場、商場、KTV,餐廳、咖啡、足療、美容美發等場景也還不錯,而轉化率較差的場景是小吃店。
核心場景不算多,但創造了大部分收益。
打了個比方,酒吧、KTV的占比在所有場景里占20%,但能帶來40%-50%的營收。“一些酒吧放了十臺機器,但這十臺機器每天能賺一到兩千元,一臺機器的成本也就千元左右。這個場景下,最快五天就能回本,剩下的每一天都賺。”
在不斷試錯之后,共享充電寶似乎已經走通了自己的生存之路。已經實現了盈利。共享充電寶前景可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