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業模式逐步得到認可,共享充電寶重獲資本青睞
2015年,“共享經濟”吹遍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。據媒體在2017年統計,2016年中國的共享經濟市場規模接近4萬億元,增長率為76.4%。共享經濟領域出現了單車、充電寶、雨傘、汽車、手機、珠寶、衣服等項目。彼時,最火的兩個載體便是共享充電寶和共享單車。
然而,2019 年了,等著退 ofo 押金的人還在排隊,摩拜賣給了美團,途歌共享汽車資金鏈斷裂,滴滴和 Uber 依然巨額虧損,但餐館、商場里的共享充電寶柜機依然亮著,雖然也有多家企業倒閉、退出,但項目本身經受住了考驗,幾家頭部企業先后宣布盈利,當初對此不屑一顧的人,現在靠共享充電寶續命后卻大呼「真香」了。
共享經濟把共享充電寶變成大生意
共享充電寶的概念剛冒出來時,很多人是拒絕的:人手一個充電寶,公交、飛機、高鐵都有 USB 充電口的時代,還用租充電寶?因此共享充電寶被扣上了偽需求的帽子。
充電寶本來只是一個為手機充電的產品,共享經濟興起后,充電寶變成了一場大生意,從一個產品變成了一項可以被人們反復購買的服務。
到了2017年,共享充電寶行業迎來了風口,十天里完成5筆融資,金額將近3億元。
這是沒什么前景的項目?王思聰和新東方的俞敏洪都在公開場合表示這個領域做不起來。
但資本并沒有停止涌入的腳步。
2017年5月份,多家企業都很快都拿到了投資,據當時的報道統計,不到兩個月時間里,共享充電寶就吸引了數十家企業和投資機構入局。近50家機構跑步進場,爭搶籌碼。
被看衰的項目卻已經在盈利
盡管共享充電寶的商業模式沒有問題,但門檻低、技術含量低,導致競爭激烈。所以,最初的共享充電寶企業,都在考慮如何更快搶占陣地。
一面是各路資本紛紛布局,另一方面,外界對共享充電寶的質疑也一直沒有斷過。
一個流傳甚廣的疑問是,在人手一個充電寶的時代,商場、機場、火車站等場景都有充電口的情況下,共享充電寶的實際需求量能有多大呢?
一度,共享充電寶被認為將很快走向滅亡。
不過,它并沒有消亡,甚至還有不斷走強的趨勢。有數據顯示,2017年之后,中國人平均每天充電次數超過10億次,其中有超過1億次是不在家或者辦公室里完成的,這些需求支撐著共享充電寶。
事實上,充電寶并不是“偽需求”而是變成了日常生活的“剛需”。相比出門帶一個“笨重”的充電寶,更多的人選擇了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共享充電寶,隨借隨還,方便快捷。這也讓共享充電寶越來越受歡迎而且變得高頻起來。
有調查表明,2020年,共享充電寶用戶規模將超過4億。現在看來,在這樣強大需求支撐下,共享充電寶行業終于要開始收獲了。
共享充電寶將成為巨頭們的流量入口
此外,共享充電寶在投放和擴張上也不像共享單車那樣激進,沒有出現生產過剩或占用公共資源的情況。不過,共享充電寶行業最明智、最正確的決定,無疑是引入信用卡的免押金模式,既讓將信將疑的消費者放下戒心,也將押金可能引發的問題扼殺在萌芽之中。
對比大量共享單車、共享汽車等企業后期出現押金無法退還、總部排隊退押金等鬧劇,沒有打押金主意的共享充電寶起碼從這點來看是想好好做生意的,也算是共享單車讓后來者少走了一些彎路。
而對于合作商家而言,共享充電寶入駐可以享受利潤分成,也能借助流量入口的優勢,實現更多的服務升級和消費場景覆蓋。
和共享單車相比,共享充電寶的生產成本、設備折舊、運營成本以及人力維護成本都遠低于共享單車。共享充電寶的模式顯然更輕,回本周期也更短。簡而言之,剛需、高頻、小額、大眾。共享充電寶前景可待!